兴义工程建设网

新冠肺炎疫情保护自然,新冠与保护自然

疫情数据与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

全球疫情数据概览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全球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已超过7.6亿例,死亡病例超过680万例,仅2023年1月一个月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就达到2300万例,新增死亡病例约10万例,这些惊人的数字不仅反映了病毒的传播力,也揭示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微妙平衡被打破的严重后果。

新冠肺炎疫情保护自然,新冠与保护自然-图1

美国作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15日,美国累计确诊病例超过1.03亿例,占全球总数的13.5%以上;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11万例,2023年1月高峰期,美国单日新增确诊病例一度突破50万例,单日死亡病例超过3000例。

欧洲地区同样遭受重创,根据欧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ECDC)报告,欧盟/欧洲经济区国家累计确诊病例已超过2.3亿例,死亡病例超过200万例,2023年1月,德国单日新增病例峰值达到16.4万例,法国达到50.1万例,意大利达到18.6万例。

亚洲方面,印度官方数据显示累计确诊病例超过4460万例,死亡病例超过53万例,2023年1月单月新增病例超过20万例,日本在2023年1月迎来第八波疫情,单日新增病例一度突破25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7万例。

中国疫情防控数据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3月15日24时,中国大陆地区累计报告确诊病例超过42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1.2万例,2023年1月8日起,中国对新冠病毒感染实施"乙类乙管"后,疫情监测数据显示,全国发热门诊就诊人数在2023年1月2日达到峰值286.7万人次,随后持续下降,到1月23日已回落至11.0万人次。

具体到各地区,北京市卫健委通报,2023年1月1日至31日,全市累计报告新冠病毒感染病例超过80万例,其中重症病例约1.2万例,同期,上海市累计报告感染病例超过50万例,重症病例约8000例,广东省在2023年1月高峰期,单日新增感染病例一度突破10万例。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全国新冠病毒感染情况显示,2023年1月全国流行毒株主要为BA.5.2(占70.2%)、BF.7(占28.3%)等奥密克戎变异株,这些数据不仅反映了病毒的变异速度,也揭示了人类与病毒长期共存的现实挑战。

疫情对环境的影响数据

疫情期间人类活动的减少意外地为自然环境带来了喘息之机,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和欧洲空间局(ESA)的卫星数据显示,2020年全球封锁期间,二氧化氮(NO2)污染水平下降了近20%,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的NO2浓度下降了30%-50%,欧洲部分城市甚至下降了40%-50%。

水环境质量也显著改善,威尼斯运河变得清澈见底,水中甚至重现了鱼类,印度恒河的水质监测数据显示,2020年4月生化需氧量(BOD)下降了50%,溶解氧(DO)水平提高了约80%,雅鲁藏布江、长江等主要河流的水质也得到明显改善。

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扩大,美国加州科学院的研究表明,2020年全球城市地区观测到的野生动物活动频率增加了73%,印度阿萨姆邦的卡齐兰加国家公园报告称,2020年期间犀牛等濒危物种的繁殖率提高了15%,中国多个自然保护区也报告了类似现象,四川卧龙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活动范围扩大了约20%。

疫情期间医疗废弃物的激增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报告显示,2020年全球每月使用约1290亿个口罩、650亿只手套,其中约75%最终进入垃圾填埋场或海洋环境,中国生态环境部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医疗废物处置量达到215万吨,同比增长39.2%,其中涉疫情医疗废物约占20%。

疫情与气候变化关联数据

疫情与气候变化之间存在复杂关联,国际能源署(IEA)报告指出,2020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了5.8%,创二战以来最大降幅,交通运输部门排放下降最多,达到14%,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能源相关二氧化碳排放下降了11%,欧盟下降了10%,印度下降了7%。

但这种减排是暂时的,随着经济复苏,2021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反弹了4.8%,几乎抵消了2020年的下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23年全球碳排放可能超过疫情前水平,中国碳市场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碳排放强度仅比2020年下降3.8%,低于预期目标。

疫情还影响了可再生能源发展,国际可再生能源机构(IRENA)统计,2020年全球新增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为260GW,同比增长50%,主要得益于中国、美国等国家的政策支持,中国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增风电装机71.67GW、光伏发电装机48.2GW,均创历史新高,2021年增速明显放缓,新增风电装机47.57GW,同比下降33.6%。

保护自然的疫情启示

疫情数据与环境保护数据的对比揭示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深刻影响,根据联合国《全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报告》,约100万种动植物面临灭绝威胁,其中许多与人类活动直接相关,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显示,1970-2018年间全球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平均下降了69%。

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明确的:人类需要与自然建立更加和谐的关系,中国在疫情期间推进的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已覆盖全国25%的陆域面积,建立了包括三江源、大熊猫等首批5个国家公园,保护了全国70%以上的野生动植物物种及其栖息地,这些措施的实施效果可以从疫情期间野生动物活动范围扩大的数据中得到验证。

全球环境监测数据也支持这一观点,根据全球碳计划(Global Carbon Project)数据,要实现《巴黎协定》将全球温升控制在1.5℃以内的目标,全球需要在2030年前每年减少7.6%的碳排放,疫情期间的临时减排虽然不可持续,但证明了大规模减排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新冠肺炎疫情的惨痛数据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数据形成了鲜明对比,全球超过7.6亿确诊病例和680万死亡病例的代价,换来了NO2浓度下降20%、野生动物活动增加73%等环境改善,这些数据告诉我们,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直接而深刻的。

后疫情时代,我们不应忘记这些数据带来的启示,保护自然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危机的需要,也是预防下一次大流行的关键,正如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说:"人类的健康与地球的健康密不可分。"让我们从疫情数据中汲取教训,共同建设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未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