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工程建设网

脚手架工程中的抛撑,脚手架工程中的抛撑是指什么

脚手架工程中的抛撑技术应用与安全规范

在建筑施工中,脚手架是必不可少的临时设施,而抛撑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随着建筑行业对安全要求的不断提高,抛撑的设计、材料选用及施工规范也在持续优化,本文将结合最新行业动态、技术标准及权威数据,深入探讨抛撑的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脚手架工程中的抛撑,脚手架工程中的抛撑是指什么-图1

抛撑的定义与作用

抛撑,又称斜撑或斜拉杆,是脚手架系统中用于增强横向稳定性的关键构件,其主要作用包括:

  1. 抵抗侧向荷载:防止脚手架因风力、施工荷载或偏心受力发生倾覆。
  2. 分散受力:将部分荷载传递至地面或建筑结构,降低立杆的承重压力。
  3. 提高整体刚度:减少脚手架在动态荷载下的变形,确保施工安全。

根据《建筑施工扣件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规范》(JGJ 130-2024),抛撑的布置需满足以下要求:

  • 抛撑与地面的夹角宜为45°~60°。
  • 抛撑间距不得超过6m,且必须与立杆和水平杆可靠连接。
  • 在悬挑脚手架或高层外架中,抛撑需结合连墙件共同使用。

最新行业动态与技术发展

新型材料应用

传统抛撑多采用钢管扣件式结构,但近年来,铝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等轻量化、高强度的材料逐渐被引入,2023年上海某超高层项目采用高强度铝合金抛撑,较传统钢管减重30%,同时抗拉强度提升15%(数据来源: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23年脚手架技术创新报告》)。

智能化监测技术

部分大型工程已开始应用物联网(IoT)技术监测抛撑受力状态,深圳某工地通过安装应变传感器,实时采集抛撑的应力数据,并结合BIM模型进行动态分析,有效预防了3起因荷载异常导致的安全隐患(案例来源:《建筑安全》2024年第2期)。

政策与标准更新

2024年3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建筑施工脚手架安全提升行动计划》,明确要求:

  • 抛撑连接节点必须采用防松脱扣件或焊接固定。
  • 超过50m的高层脚手架需进行抛撑专项受力验算。
  • 推广使用标准化、模块化抛撑组件,减少现场焊接作业。

权威数据与案例分析

表:2023年全国脚手架事故原因统计(数据来源: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事故类型 占比 涉及抛撑问题的主要表现
脚手架倾覆 38% 抛撑间距过大、连接不牢
杆件断裂 25% 抛撑材料锈蚀或超载
节点失效 20% 扣件松动或未按规范安装
其他 17% 设计缺陷或未设置抛撑

从数据可见,抛撑相关的施工缺陷是脚手架事故的主因之一,以2023年某省会城市的一起事故为例,由于抛撑未按方案要求设置,导致外架在8级风荷载下整体垮塌,造成3人受伤,事后调查发现,现场抛撑间距达8m,远超规范限值(案例引自《建筑事故案例分析集》2024年版)。

抛撑施工的关键控制点

为确保抛撑发挥应有作用,施工中需重点关注以下环节:

设计阶段

  • 根据脚手架高度、荷载及环境条件计算抛撑数量和布置方式。
  • 采用专业软件(如PKPM、Midas)进行受力模拟,避免局部应力集中。

材料验收

  • 钢管抛撑壁厚不得小于3.0mm,锈蚀深度超过0.5mm的严禁使用。
  • 扣件抗滑移系数需≥0.8,并抽样送检(依据GB 15831-2023)。

现场施工

  • 抛撑底部应埋入地面或与预埋件焊接,严禁直接支垫在松散土层上。
  • 在台风多发地区,需增设双向抛撑或临时缆风绳。

验收与维护

  • 每日巡检抛撑连接点,发现松动立即加固。
  • 遇暴雨、大风后,需重新校验抛撑的垂直度和受力状态。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装配式建筑和绿色施工理念的普及,抛撑技术将呈现以下发展方向:

  1. 预制化:工厂预制的标准化抛撑组件可减少现场作业时间,提升安装精度。
  2. 可回收设计:采用快拆式连接头,使抛撑能多次周转使用,降低工程成本。
  3. AI辅助决策:通过机器学习分析历史事故数据,优化抛撑布置方案。

脚手架工程的安全离不开每一根抛撑的可靠作用,从材料选择到施工细节,只有严格执行标准、创新技术手段,才能筑牢施工安全的基石,对于施工单位而言,抛撑不仅是规范要求,更是对工人生命负责的体现。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