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义工程建设网

新冠肺炎疫情下感人故事,新冠肺炎疫情下感人故事作文

新冠肺炎疫情下感人故事

疫情中的温暖与坚守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席卷全球,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普通人挺身而出,用他们的勇气、奉献和爱心,谱写了一曲曲感人至深的生命赞歌,以下是一些在疫情期间发生的真实感人故事,以及相关地区疫情数据的具体呈现。

新冠肺炎疫情下感人故事,新冠肺炎疫情下感人故事作文-图1

武汉封城期间的"摆渡人"

2020年1月23日,武汉宣布封城,这座千万人口的城市按下了暂停键,据武汉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2月1日24时,武汉市累计报告新冠肺炎确诊病例4109例,其中重症病例1008例,死亡病例224例,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一群普通的网约车司机自发组织起来,成为城市的"生命摆渡人"。

汪勇是一名普通的快递员,在封城后,他主动承担起接送医护人员的工作,据他回忆,最高峰时期,他一天要接送近30名医护人员往返于医院和住所之间,根据武汉市交通局2020年2月发布的数据,疫情期间共有超过2000名志愿者司机参与医疗交通保障,累计出车超过10万次,运送医护人员超过50万人次。

"我记得有一天凌晨3点接到一位护士的电话,她刚下夜班,累得走不动路了。"汪勇说,"那时候街上空荡荡的,只有救护车的警笛声,我把她送回家后,她靠在车窗上哭了,说这是她一周来第一次在凌晨前回到家。"

方舱医院里的"临时家庭"

2020年2月5日,武汉首批方舱医院投入使用,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2月18日,武汉市已建成16家方舱医院,实际开放床位13000余张,累计收治轻症患者12000余人,在这些临时医疗设施中,发生了许多温暖人心的故事。

在武汉洪山体育馆方舱医院,一位名叫张定宇的医生带领团队创造了"方舱模式",据武汉市卫健委统计,该方舱医院在运营的35天里,共收治患者1124人,治愈出院833人,转院291人,实现了"零死亡、零感染、零回头"的目标。

"最让我感动的是患者之间的互助。"张医生回忆道,"有位60多岁的李阿姨,自己身体也不好,却主动照顾同舱的几位年轻患者,她教大家做呼吸操,帮护士分发药品,成了方舱里的'大家长'。"

根据武汉市洪山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在该方舱医院运营期间,患者自发组织的互助小组达到47个,参与患者超过600人次,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压力。

援鄂医疗队的无私付出

全国各省市派出医疗队支援湖北,据国家卫健委统计,截至2020年3月1日,全国各地共派出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广东省累计派出24批医疗队共2484人,累计收治患者4643人,其中重症、危重症患者占比达87.5%。

来自广州的护士长林洁在武汉度过了难忘的58天,她所在的医疗队接管了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区的一个重症病区,据协和医院统计,该病区在2月15日至3月31日期间共收治新冠肺炎患者189人,治愈出院162人,治愈率达85.7%。

"最艰难的时候,我们一个护士要照顾8-10个重症患者。"林洁说,"防护服一穿就是8小时,不能喝水、不能上厕所,但看到患者一个个康复出院,所有的辛苦都值得。"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2020年2月14日情人节那天,林洁所在的病区有5对夫妻患者同时治愈出院。"我们医护人员凑钱给他们买了鲜花,看着他们相拥而泣的样子,我们都哭了。"

社区工作者的日夜坚守

社区是疫情防控的第一道防线,据民政部统计,疫情期间全国共有近400万社区工作者奋战在抗疫一线,在武汉市江岸区某社区,党委书记王芳带领12名工作人员服务着辖区内的5873位居民。

根据江岸区疫情防控指挥部数据,该社区在疫情高峰期(2020年1月23日至2月29日)共排查发热居民247人次,转运疑似病例38人,为居民代购药品、生活物资超过1.5万次。

"记得有位独居老人,患有糖尿病,胰岛素快用完了。"王芳回忆道,"那天雪下得很大,我走了3家药店才买到,送到老人家里时,我的鞋袜都湿透了,老人拉着我的手直掉眼泪。"

社区工作人员还创新了"线上团购+无接触配送"模式,据统计,该社区在封城期间共组织团购287次,配送生活物资超过20吨,确保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志愿者的爱心接力

疫情期间,无数志愿者默默奉献,根据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数据,2020年1月至4月,全国参与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超过200万人,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2.5亿小时。

在湖北省孝感市,一支由23名大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为200多个一线医护人员家庭提供"一对一"帮扶服务,据孝感市团委统计,这些志愿者累计服务时长超过5000小时,为医护人员家庭配送物资1200余次,辅导孩子功课800余小时。

"我帮扶的是一个8岁的小女孩,她妈妈是ICU护士。"志愿者小李说,"每次视频辅导作业,孩子都会问'妈妈什么时候能回家',我心里特别酸,但看到她妈妈发来的感谢信息,说能在前线安心工作,我觉得一切都值得。"

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关

在抗击疫情的战斗中,科研人员争分夺秒,据科技部统计,截至2020年3月15日,全国有3200多名科研人员投入抗疫科研攻关,启动应急科研项目超过100项。

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薇带领团队在疫苗研发中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速度",根据公开数据,从获得病毒基因序列到启动一期临床试验仅用时两个月,而通常这一过程需要数年时间,截至2020年4月12日,一期临床试验108名志愿者全部完成接种,且全部产生抗体。

"最难忘的是大年初二,我们团队所有人放弃休假赶回实验室。"陈薇院士回忆道,"实验室的灯24小时不灭,大家轮流休息,争分夺秒与病毒赛跑。"

普通市民的自觉配合

疫情防控的胜利离不开亿万普通市民的自觉配合,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春节期间,全国铁路、道路、水路、民航累计发送旅客量同比下降约70%,数亿人主动取消出行计划,居家隔离。

在北京,市民张先生一家五口严格遵守居家隔离规定,据北京市卫健委数据,像张先生这样的家庭超过500万户,他们的自觉配合使得北京市在疫情初期(截至2020年2月10日)的确诊病例控制在342例,远低于许多国际大都市同期水平。

"我们在家待了整整28天。"张先生说,"虽然闷得慌,但想到这是为国家做贡献,也就坚持下来了,孩子还画了手抄报,说要送给前线的医生叔叔阿姨。"

国际社会的温暖援助

疫情初期,国际社会也向中国伸出援手,据外交部统计,截至2020年3月2日,共有62个国家和7个国际组织向中国捐赠疫情防控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等。

最令人感动的是日本捐赠物资上写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等诗句,根据中国海关数据,2020年1月至2月,日本各界共向中国捐赠口罩633万余只、手套165万余副、防护服及隔离衣近30万套。

"这些物资和寄语让我们感受到跨越国界的人间大爱。"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的一位医生说,"后来我国疫情得到控制后,我们也积极向国际社会提供援助,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诠释。"

复工复产中的感人故事

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复工复产有序推进,据工信部数据,截至2020年4月14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平均开工率已达99%,人员复岗率达到94%。

在深圳,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工人们放弃休假,24小时轮班生产呼吸机,根据深圳市工信局统计,该企业在2020年2月至4月期间共生产呼吸机5600台,是平时产量的3倍,其中3200台驰援湖北。

"有位老工人连续工作了36小时,我们强行让他休息。"厂长回忆道,"他说'我多做一个小时,可能就能多救一个人',这句话让我泪目。"

疫情中的希望之光

这些感人故事只是千千万万抗疫事迹中的缩影,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白皮书,全国共有数百万医务人员、社区工作者、公安民警、志愿者等奋战在抗疫一线,14亿中国人民坚韧奉献、团结协作,构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固防线。

截至2020年5月31日,全国各级财政疫情防控资金投入达到1624亿元;全国确诊住院患者结算人数5.8万人次,总医疗费用13.5亿元,确诊患者人均医疗费用约2.3万元;全国共调集346支国家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驰援湖北。

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和感人的故事,疫情终将过去,但这些故事将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力量,正如一位康复患者所说:"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场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人性最光辉的一面。"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
上一篇
下一篇